近日 ,中国科学院2025年档案青年成长计划研讨培训班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 ,有效提升了该院青年档案人员的职业素养 ,进一步明晰了职业发展方向。
“十四五”以来 ,中国科学院持续推进青年成长计划 ,为青年人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成长阶梯 ,助其成为推动全院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那么 ,实施此项计划的动机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来看观察——
为何实施:回应时代之需 ,破解发展难题
青年强 ,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擘画了奋进坐标。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这些顶层设计 ,既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更是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刻践行。
传统观念中 ,青年似乎并不是档案工作岗位上的“常客”。然而“中国科学院档案人才库构建方案研究”课题组的调研结果并非如此:全院专职档案人员的年龄中位数为30岁 ,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
从人员构成来看 ,40岁及以下的青年人占比48.4% ,值得注意的是 ,七成青年人从事档案工作不满3年。从专业背景来看 ,虽然近三分之二的档案工作人员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但具备档案相关专业背景的不到三成。从职称分布来看 ,档案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占比较低 ,中、初级职称或相应职级人员占比较高。
由此不难看出 ,青年档案人员经验能力不足、职业发展失衡等隐患已悄然凸显。当下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重塑档案管理形态 ,档案工作面临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双重机遇 ,补齐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迫在眉睫。
青年成长计划正是回应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它不仅是落实《中国科学院“十四五”档案工作发展规划》中“人才强档”要求的具体实践 ,更是破解档案工作数智转型、科研数据治理等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
如何推进:“组合拳”赋能 ,典型案例显成效
“我们打出人才培养的‘组合拳’ ,以课题研究为牵引 ,以业务实践为根基 ,以培训交流为平台 ,助力青年人职业发展 ,让他们不仅成为本单位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院内业务骨干 ,更能入选国家、地方等各类人才库 ,形成‘实践—研究—创新—成长’的培养生态?!倍杂谌绾闻嘌嗄耆?,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长潘亚男如是说。
课题牵引,提升研究能力——
档案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青年人在日复一日的案卷整理和归档中 ,往往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的“泥沼” ,让工作变得又“实”又“沉”。如何打破这一困局 ,促使其在实践中敏锐捕捉问题 ,提升研究能力?
中国科学院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面向40岁以下的专职档案人员设置档案青年课题 ,引导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 ,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按年度发布立项指南引导选题 ,在立项、中期、结题等重要节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指导……
“十四五”期间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共部署了24个青年档案课题 ,选题涵盖“四个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方向引导、专业指导、规范管理”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对课题的管理进行系统性优化 ,充分激发其科研创新活力 ,切实提升研究能力。
“特别感谢院里给青年人提供的课题研究平台!”谈及此前申请的青年档案课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综合档案室段竹莹难掩激动 ,“通过课题的锻炼 ,我的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和积累 ,研究能力得以培养和锻炼 ,沟通协作能力更是得到显著提升?!?/p>
张闻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信息化处副处长 ,长期从事信息化工作。刚刚完成青年档案课题结题的他也深有感触。“当初申报课题是希望更多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档案直观地展现出来 ,引起大家的重视 ,进而推动档案工作 ,让档案工作人员有更多获得感 ,形成良性循环”。
以干代训,锤炼业务本领——
“要支持青年人在‘干中学’ ,全力支持他们在实践淬炼中积累经验、提升本领 ,实现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的双向进阶。”潘亚男表示。
中国科学院依托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等重点任务和专题数据库建设、野外台站特色档案资源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档案开发利用、重大科技项目科学数据归档、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等专项任务 ,为青年人搭建“实践练兵场” ,近90人次参与其中。
经过历练 ,23名青年人在重大科研项目档案工作实践中表现出色 ,被聘为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督导员” ,纳入全院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检查、验收或评价专家后备队伍?!?0后”专职档案人员罗玲拿到“督导员”聘书时兴奋地说:“既备感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 ,我将加倍努力学习 ,当好‘服务者’ ,为项目档案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p>
从“纸上谈兵”到“沙场点兵” ,中国科学院以一道道实战关卡为支点 ,为青年人架起成长成才的进阶云梯。随着越来越多档案“后浪”在实践平台上乘风破浪 ,这支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年队伍 ,正成为全院科技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引擎”。
多维培训,锻造综合能力——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 ,青年人未来应提升人工智能意识与素养、建设高质量档案数据资源、提高智能档案机器人应用、融合GraphRAG技术并解决文档识别与理解难题。”报告厅里 ,武汉大学教授王平正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的文件档案管理作专题培训。
“像这样的培训报告 ,我们已经连续组织了3年。每年除各类业务培训外 ,还会面向全院青年档案工作人员开展‘青年成长计划’研讨专题培训 ,为他们指点迷津 ,提升综合能力?!迸搜悄薪樯艿?,3年间 ,培训内容持续升级 ,邀请高校学者围绕档案职业发展作专题报告 ,主题包括提升档案工作法治思维、职业素养和自信、人工智能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学术论文写作等。此外 ,还邀请经验丰富的档案工作人员分享工作感悟 ,帮助青年人明晰职业发展方向 ,强化职业自信 ,拓展工作视野。
同时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依托中国档案学会科技档案与科学数据管理学术委员会搭建跨界学术交流平台 ,鼓励青年人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近两年 ,多名青年在学术活动中参与论文投稿、案例展示并获得表彰。
青年人的职业发展是这套组合拳的重要目标之一。2018年以来 ,该院为档案工作人员打通职称评审渠道 ,每年统一组织全院青年参加档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同时 ,组织开展职称申报流程与要求线上交流会 ,重点讲解各级职称申报的条件与要求、申报流程、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等 ,邀请申报成功人员开展经验交流 ,发挥“传帮带”作用 ,提高申报成功率。近3年 ,2名青年通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2名通过副高级评审 ,31名通过中初级评审?!疤乇鸶行辉豪锾峁┑钠教?,让我顺利通过了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评审和所内岗位聘用 ,我感到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档案工作水平和个人能力得到所里的认可?!背械9嗄昕翁獾亩沃裼ǖ弥郎蠼峁蠹ざ厮怠?/p>
未来何为:青年向上 ,档案向前
潘亚男指出:“培养‘三力’与‘三有’的青年档案人 ,是应对技术变革、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路径?!比?,即资源管控能力、建章立制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三有 ,即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有职业操守。
“档案工作虽然平凡 ,但充满意义。虽有挑战 ,却不乏乐趣?!被毓饲嗄瓿沙ぜ苹凳┮岳吹某尚?,潘亚男表示 ,“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断成长 ,找到了职业归属感 ,十分欣慰。青年人是档案事业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将持续完善青年成长计划 ,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从长沙培训现场走出的青年档案工作人员 ,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将带着新知识、新思考回到各自岗位 ,以青春之名 ,续写中国科学院档案工作新篇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5月8日 总第4285期 第一版